八十年代,香港乐坛,神存在的地方!

在整个80年代,一些光芒四射的巨星支撑着香港整个流行世界的天空,虽然大家仍然热衷于翻唱和改变,但整个工业的运转机制已经确立,香港流行音乐进入到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发展时期。
因为唱片事业的繁荣,有实力的新人一样出头:林忆莲的好感觉、陈慧娴的清新纯真、杜德伟的黑人味道、黄凯芹的低调沉稳都有各自的市场。而陈百强、刘美君、 王靖雯、梁汉文、邝美云、李克勤等等名字在歌坛上各领风骚。最有前途的是张学友,他在1985年以大热门新人的姿态走上歌坛。

  1. 叱诧风云
  2. 双峰争霸
  3. 四大霸主统领乐坛江湖

代 表艺人: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陈百强

如果说80年代早期香港歌坛是“歌坛双杰”(关正杰、许冠杰)叱诧风云的话,那个时代香港歌坛就是谭咏麟与张国荣“绝代双娇”的天下。而亦妖亦幻的梅艳芳 则牢牢占据着女歌手的第一把交椅,陈百强也是那个时期最忙的明星之一。其中谭张争霸乐坛的局面甚至造成了双方歌迷的激烈冲突,并成为当时香港乐坛的一大景 观。谭张争霸将香港乐坛带至全盛时期 。

与谭咏麟平民情歌路线相比较,张国荣的定位应该是“雅皮士”。这位家境优越、受过英国高等教育的男子走上歌坛纯属偶然,他是因为参加歌唱比赛而走进娱乐圈 的,那一年是1977年。

张国荣早于1979年便推出自己首张个人专辑,但之后的几年发展不太如意,歌曲只有《一片痴》、《风继续吹》有点知名度。 1984年,张国荣凭《MONICA》一炮走红,以其英俊潇洒、青春活力而又有些前卫的形象,成为众多少男少女醉心的偶像,据称他微笑的双眼会“电”人。 《MONICA》可能是香港第一首登上大雅之堂的舞曲。在此之后,张国荣充分展示了他的偶像魅力,深情款款如《共同渡过》、《无需要太多》,狂野奔放如 《无心睡眠》、《黑色午夜》,傲慢不羁如《不羁的风》、《贴身》、《拒绝再玩》等收放自如,而一些非情歌名作象《有谁共鸣》、《当年情》、《沉默是金》更 是哙炙人口,令人回味不已。如果说谭咏麟是代表“正统”的话,那张国荣就显得有些另类,他的专辑中“不正经”歌占了很大比例,热辣辣的劲舞是他有别在同时 代其他歌手的标志,而他的一些相当轻佻、颇具挑逗性的歌曲是其他人不太敢唱的,如《H2O》、《HOT SUMMER》等。可能和这方面的原因有一定的关 系,张国荣在与谭咏麟竞争中总在落在下风,似乎行内人更认同阿伦。 在1987年,张国荣露出赶上谭咏麟的迹象,他的大碟 《Summer Romance》击败谭咏麟两张著名专辑《墙上的肖像》和《再见吧?!浪漫》成为当年最佳大碟,主打歌《无心睡眠》挤掉阿伦的 《Don’t Say GoodBye》当选十大劲歌金曲的金曲金奖,不过阿伦分别有两首和三首歌入选十大中文金曲和十大劲歌金曲,而张国荣都是只有一首 《无心睡眠》。谭咏麟不再领奖使两人激烈的竞争就此被腰斩,张国荣因而在88年火了一把后进取心渐消,于1989年举行了全球巡回演唱会后宣布退隐。但不 久之后他便复出影坛,拍了一系列经典的影片,1993年更是复出歌坛。

尽管1977年张国荣就走进了娱乐圈,但是最初的演艺事业一直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直到80年代。可以说,张国荣后来的成功,是商业化手段的必然结果。从 他本身的条件来看,他那张粉雕玉琢的孩子脸是博得追星族热情的原因。他的“雅皮士”的风尚也适合80年代中后期世界流行文化和社会消费的品位。

张国 荣可以说是娱乐圈里的一个神话——开始他是漂亮的歌星,疯狂少女的梦中情人。后来,他是香港最敢放肆忠于自己生活方式的演员,人们嘴里“不老的哥哥”。其 实,回首张国荣,张国荣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对于哥哥张国荣来说,一生是断裂的2部分:一半是摇荡在寂寞的奋斗和名声的苦涩中,无辜却一再受 到伤害;一半是看透了世事无常的自己的需要,不在乎一切外来的评判。   而如今的哥哥已经看惯了人间的起起落落、看透了人间的真真假假,活得冷漠而又洒 脱枣演能演的戏,唱爱唱的歌,做想做的人。

最灿烂时也是最寂寞,最繁华时也是最悲凉。事业如日中天后的他并不快乐。但,他已经懂得:演戏就如同做 人,是自己就好。所以他成为了巨星。

在香港娱乐圈, 从地位和影响力上的排位一贯是“男尊女卑”。但是梅艳芳的光彩夺目则是一个例外。以“坏女孩”、“妖女”和中性形象出现的百变女皇梅艳芳 一贯霸气十足,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大家风范。作为香港歌坛第一个“大姐大”,梅艳芳的风华、气质、歌声以及成就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梅艳芳 在谭张在为最受欢迎男歌手进行贴身角逐的时候,梅艳芳牢牢占据着女歌手的第
一把交椅。1983年,梅艳芳凭借日本电视剧《赤的疑惑》(即《血疑》)的主题曲《赤
的疑惑》一鸣惊人,进入最受欢迎的歌星行列,次年推出的名曲《似水流年》将她送到
最受欢迎女歌手的位置。梅艳芳在香港乐坛有“百变梅艳芳”之称,或纯真少女(《蔓
珠莎华》)、或落寞怨妇(《似火探戈》、《梦幻的拥抱》)、或妖冶艳女(《妖女》
、《爱将》)、或渴望爱抚的女郎(《坏女孩》、《烈焰红唇》)、或心将枯死的弃妇
(《似是故人来》、《伤心教堂》)、或假装矜持的少女(《将冰山劈开》、《淑女》
)……她不断地变换形象,每个形象都有独特舞台造型,令人印象深刻,她独特的声线
和舞姿也别具魅力。可以说每当她推出新歌,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全新模样的梅艳芳。
张国荣宣布退隐之后,不到三十岁的梅艳芳也宣布退出。这曾引起当时正渐入佳境的叶
倩文的抗议:阿梅比我年纪还小,她都退了我可怎么办?不过和好友张国荣一样,不久
之后她又复出了。

陈百强 陈百强可能是香港乐坛第一位偶像派的歌手,早于1978年便推出了他的首张个人
专辑《眼泪为你流》,他以其俊朗的外表的贵族式的风度征服了大批的歌迷一位出色的创作歌手,他笔下的作品如《眼泪为你流》、《偏偏喜欢你》至今仍是卡拉 OK厅常见的曲目。他的其它代表作有《今宵多珍重》、《深爱着你》、《烟雨凄迷》、 《一生何求》等。在八十年代,陈百强长期被压在谭、张的阴影下,这对心高气傲的他心理有些难以接受,尽管他也一直在推出精彩的作品。在谭咏麟和张国荣先后退出(或淡出)歌坛之后,陈百强并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张学友和刘德华的崛起结束了他的梦想。1992年5月陈百强服药不慎昏迷入院,一年半之后不治。陈百强的歌路历程充分显示了商业歌坛的残酷性,他紫色的梦想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但他又是幸运的,毕竟他已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发表在 音乐, 娱乐 | 留下评论

大雅‧蕩之什‧瞻卬

瞻卬昊天,則不我惠。孔填不寧,降此大厲。 邦靡有定,士民其瘵。 蟊賊蟊疾,靡有夷屆。罪罟不收,靡有夷瘳。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奪之。 此宜無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說之。 哲夫成城,哲婦傾城。 懿厥哲婦,為梟為鴟。婦有長舌,維厲之階。 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匪教匪誨,時維婦寺。 鞫人忮忒,譖始竟背。豈曰不極?伊胡為慝! 如賈三倍,君子是識。婦無公事,休其蠶織。 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舍爾介狄,維予胥忌。 不弔不祥,威儀不類。人之云亡,邦國殄瘁。 天之降罔,維其優矣。人之云亡,心之憂矣。 天之降罔,維其幾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觱沸檻泉,維其深矣。心之憂矣,寧自今矣。 不自我先,不自我後。藐藐昊天,無不克鞏。 無忝皇祖,式救爾後。

《瞻卬》,七章:三章,章十句;四章,章八句。

发表在 Bücher | 留下评论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凫鹥

鳧鷖,守成也。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樂之也。

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
尔酒既清,尔肴既馨.
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
尔酒既多,尔肴既嘉.
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
尔酒既湑,尔肴伊脯.
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
既燕于宗,福禄攸降.
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
旨酒欣欣,燔炙芬芬.
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存在同埋時間 ( Sein und Zeit)

存在同埋時間Sein und Zeit),1927年,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最重要之作。雖然寫得好趕,而且完成唔到渠喺導言勾勒出嘅計劃,呢部書深刻影響二十世紀哲學,尤其係存在主義、詮釋學同埋 解構主義。

存在/Sein/Being

《存在同埋時間》第一頁,海德格咁樣描述項計劃: 「切實整理(Ausarbeitung)「存在」嘅意義(Sinn)嘅問題係以下論文嘅目標。」[1] 海德格聲稱,傳統本體論有偏見咁忽略咗呢條問題,以其太廣泛、定義唔到、或明顯而拒絶渠。[2]

反而,海德格提議 別於任何特定存在嘅嘢 咁去理解存在[3] 「『存在』唔係件好似一件存在嘅嘢。」[4] 海德格聲稱:「存在,係樣決定存在嘅嘢之所為存在嘅嘢嘅嘢,而透過渠,存在嘅嘢已被理解。」 [5] 海德格想揾出啲條件,透過渠任何特定嘅嘢之所以可以然。

若我地捉到存在,我哋就會理清存在嘅意思同意義,其中「意義」(德文:Sinn,英文:sense)海德格指「藉住渠一樣嘢變成 可以理解做一樣嘢。」 [6] 據海德格話,由於呢種存在意義先過 任何存在嘅嘢(beings)所以存在(exist)嘅概念 ,渠係先概念、先命題,所以係先科學嘅。 係乜。[7] 同時,除咗啲存在嘢(beings)本身,再無任何去到存在嘅辦法(access to being)—— 要寫低存在之問(the question of being)即係要問「一個」存在 關於渠自己嘅存在。[8] 因為呢種解釋係先過邏輯嘅,而且因為要明白存在只有 通過討論某啲特定嘅存在嘅嘢 一種途徑,研究存在嘅方法必然,海德格話,涉及某種詮釋圈,即係話,涉及解釋。 「現象學描述 嘅方法學意義 係 『解釋』(interpretation)。」[9】

Dasein

所以,海德格響《存在同埋時間》導言中問嘅問題係:乜嘢係嗰樣存在,可以畀(我地)接觸到 關於存在嘅意思嘅問題?海德格嘅答案係:渠只可能係嗰樣嘢,存在嘅問題對渠係重要嘅,對渠來講存在係有份量嘅。[10] 呢個答案顯示,認為being 係問題嘅嗰樣being 唔係個「乜」,而係個「邊個」。 海德格叫呢樣 being 做「Dasein」(一個普通嘅德文字,意思大概係「(人嘅)存在」或者直譯做「係-嗰度」(英文being-there)),而Being and Time 入面用嘅方法就係試探 Dasein 嘅特徵, 嚟探索 being 本身。Dasein 唔係 「人」(”man”),但又唔係「人」以外嘅任何嘢 — 就係因呢種分野(distinction),海德格可以話《存在同埋時間》唔係部「哲學人類學」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海德格嘅 Dasein 嘅解釋,經過解剖 Angst嘅經驗同埋mortality,跟住過 “care” as such 結構嘅分析。 由嗰度佢提出 “authenticity”嘅問題,即係話mortal Dasein有無可能(potentiality or otherwise) 存在「夠」(fully enough)到佢可能真係明 being. 海德格喺全書都好明:冇嘢保證 Dasein「係」有呢種理解能力嘅。

時 die Zeit

最後,一 Dasein 嘅「真實性」(authenticity)問題離唔開Dasein嘅「歷史性」(historicallity)。 一方面,Dasein係會死嘅(mortal),由生「拉」”stretched along”到死,被氹落呢個世界,即係話,氹入佢嘅咁多「可能性」(possibilities), 呢啲可能性 Dasein 要負責做(assuming)。 另一方面, Dasein’s access to this world and these possibilities is always via a history and a tradition—this is the question of “world historicality,” and among its consequences is Heidegger’s argument that Dasein’s potential for authenticity lies in the possibility of choosing a “hero.”

咁,再廣泛啲講, the outcome of the progression of Heidegger’s argument is the thought that the being of Dasein is time. Nevertheless, Heidegger concludes his work with a set of enigmatic questions foreshadowing the necessity of a destruction (that is,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relation to temporality—these were the questions to be taken up in the never completed continuation of his project:

The existential and ontological constitution of the totality of Dasein is grounded in temporality. Accordingly, a primordial mode of temporalizing of ecstatic temporality itself must make the ecstatic project of being in general possible. How is this mode of temporalizing of temporality to be interpreted? Is there a way leading from primordial time to the meaning of being? Does time itself reveal itself as the horizon of being?[11]

Being and Time 係海德格早期最重要嘅成就,但佢喺呢時期重有第啲嘢做咗出來,包括一啲出版嘅演講有: Die Grund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現象學嘅基本問題》,1927年)、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康德同形而上學嘅問題》,1929年)、 Was ist Metaphysik?(《形而上學係乜?》,1929年)。

  1.  “Die konkrete Ausarbeitung der Frage nach dem Sinn von “Sein” ist die Absicht der folgenden Abhandlung.” Sein und Zeit, p. 1.
  2. Ibid., pp. 2-4.
  3. 響德文,海德格 分辨 Sein (the verb-derived abstract noun corresponding to “being” in English) 同 Seiend, the German gerund of the verb sein (“to be”). In English, however, the gerund of “to be” is also “being.” To preserve Heidegger’s distinction, translators usually render “Seiend” as “a being” or “beings,” and occasionally as “entity.”
  4.  “‘Sein’ ist nicht so etwas wie Seiendes.” Ibid., p. 4.
  5.  “…das Sein, das, was Seiendes als Seiendes bestimmt, das, woraufhin Seiendes, mag es wie immer erörtert werden, je schon verstanden ist,” ibid., p. 6.
  6.  “aus dem her etwas als etwas verständlich wird,” ibid., p. 151.
  7. Ibid., p. 12.
  8. Ibid., p. 7.
  9.  “der methodische Sinn der Phänomenologischen Deskription ist Auslegung,” ibid., p. 37.
  10. Ibid., p. 12.
  11. Ibid., p. 437.

 

发表在 图书, 德国手札 | 留下评论

《淮南子.原道训》

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陵霄,与造化者俱。

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而骤。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刘览偏照,复守以全。经营四隅,还反于枢。
故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不使也;阴阳为御,则无不备也。

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动,聪明不损,而知八紘九野之形埒者,何也?

执道要之柄,而游于无穷之地。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

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是故响不肆应,而景不一设,叫呼仿佛,默然自得。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

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小大修短,各有其具,万物之至,腾踊肴乱而不失其数。

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远行的心

生物学家说:人类与生俱来的远行冲动与探险本能,是一笔生物学遗产。越是敢于出走,勇于冒险,越是趋近筑巢定居所不能带来的强大。不断地挑战自我、向未知世界进发,将注定有更多的新天新地扑面而来,这份拓疆辟地而来的欣喜,无疑会让一些“凶猛”的心灵与身体的“游牧族”们,比那些固守一隅、只满足于巢穴周边之植物的“定居族”们,更多地死于非命,但可以肯定的是,也正是这份人类与自然永无止境的相互探索,带来了更多的美味与生物的进化!可以说今天的人类,都是这些历经严酷、更多生存经验乃至户外而来的彪悍基因下之勇士们的后代。就像我们遗传而来的性格,这份人性深处的冲动,其实也是人类集体潜意识里、无法泯灭的一个DNA。

我们为什么要远行?

神经学家说:每个人寻求远行、寻求刺激的动力各不相同,有些人在家里玩扑克小赌一把,也能玩得心惊肉跳;有些人,即便是站在万籁之巅,或从飞机上一跃而下,也不觉得刺激。为什么?如果你不知道“多巴胺”这个在我们的大脑里住了一辈子之一切兴奋与上瘾的“情欲”中心,那你就out了。显然,它和我们为什么要远行之背后的那个“背包”的冲动,脱不了干系。它通过我们去不断地经历一些足够新鲜、足够刺激、足够挑战的事情,从而在我们的大脑里一次次令我们欲死欲活地犯下那些让我们刻骨铭心一辈子的桩桩“大案”,并以此来“壮大”自己……爱山的人,会把山,当作他的下一个情人;爱水的人,会把水,当作他一辈子的初恋。这种感受,在多巴胺那里,和文学里发生在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其实从来就是一件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些“危险的”事物如此乐此不疲……

我们为什么要远行?

心理学家说:每个人都有一座心狱,那座监狱的名字可以叫“恐惧”,那座监狱的名字也可以叫“欲望”…… 而“孤独”是人生最大的一座要攀越的山。“恐惧”是人类最宽的一条要去跨越的河……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经历这份不断的“越狱”与经验那份千回百转的跋涉。每个人一生也都在这“狱”与“山”之间不断往返。人生的“越狱”与人生的“登山”,越的从来就是自己的那座“狱”,爬的从来就是自己内心的那个“海拔”与那座“山”。而户外正是不断地给到自己一场模拟与练兵——从身体到心灵。它是我们不断地督促自己去穿越那份欲望与恐惧的一次次准越狱,也是我们不断地催促自己去抵达那份内在的海阔天空的准登山。

我们为什么要远行?

小说家说:生活在他处。谁叫我们一方面是身体于这个世界之某个强烈的归属与安放,一方面是心灵于这个世界欲剔除任何羁绊的大解放与大自由……谁叫我们,既安命于某一系统,有所依、有所锢、“有所在”地享受着“高墙”与现代社会之给以的那张舒适便捷、安全保护的“膜”,又禁不住那份游离于体制之外的“无所在”里的心灵的呼吸与自由,而使其成为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永恒诱惑。“有所在”与“无所在”,是人存在的两种状态,“远行”,便是从其中的那个“有所在”的状态,转到另一个“无所在”的状态。它让人们从一些固定的房舍、区域和生活坐标之即有的路线上的线性生存,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可能——还可以离开原来的位置,还可以破除原有的轨迹,还可以从惯了的熟悉的私人领域、进到之外的那个更大的陌生空间,之大地,之道路,之车站码头,之栖着鸽子的广场,之任何一个干净的、肮脏的、吸烟的、禁烟的公共场所……由于“有所在”只负责提供寡味与安全感,“无所在”负责的是给人以无限想象与诱惑,所以,人类最美好的故事,以及那些“毒药”般的浪漫,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多半都是发生在“无所在”的那些地方。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要远行之英雄梦想的其中一个发祥与由来了。然而,这还不是最终。“无所在”之世界里的行者无疆,“无所在”之无边大道中的剑指苍穹,这还不是最终。真正的那个智者心中的答案是:心无所囿,神游天下。有所在如何?无所在又如何?

我们为什么要远行?

驴友公社的BBS上说:当年长安城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它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在屋里推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使、也就是后来《西游记》里的“唐僧”选中,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取经。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到磨坊会见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的沙漠,壮丽的山岭,凌峰的冰雪,接天的波涛……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路,我想都不敢想。”老马说,“其实我们跨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迈向西域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过。不同的是,我们有一个既定的目标,按照既定的方向,一直前进,所以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双眼,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未能走出这个狭隘的天地。”从此,天下驴子就二分成二个种类了,在磨坊的驴和在路上的驴……

我们为什么要远行?

【“我游我精彩”2010年我的户外征程】一等奖得主——海儿,她有一个答案。海儿在这段永生难忘的户外征程中、登顶哈巴雪山的同伴美猴王,也有一个答案。在这次登山中,永远魂归哈巴的阿梅与雄鹰,相信他们也都各自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个答案。它不需要是一个可以让所有人为你喝彩的标准答案。它只要是你的,能够让你告别一些人,选择天地之间的一份独来独往,选择令你微笑或者让你洒泪的这份临时或永远的离开……它只要是你的,就可以了。理由没有好坏。就像我们要接受“多巴胺”的现实一样,接受那份可能很伟大、也可能很平凡的所有最真实的答案。有的人说,我为了快乐;有的人说,我为了平静;有的人说,我为了疗愈;有的人说,我为了刺激……大自然就像一个口袋里装着各色糖果的妈妈,无论孩子们钟情什么味道的那粒,她都慈悲地为我们统统准备着,只等我们自己去要,去取。

其实,这里的“远方”,对于一名真正的“驴子”来讲,就像麦加之于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生命最深处迸发出来的一份朝圣。你问一个“驴子”,你为什么要远行,就如同问一个使徒,你为什么要皈依主;问一个殉情者,你为什么要相信爱情。

你问的实际是没有人可以用理性说得清楚的那源自于生命深处最无可遏制的某个原始冲动。它是上天预设给人类、源自同一基因密码、又因为后天环境的改造发展而来的不同价值取向的潜意识。匮乏与表现的形式固然不一,但启动激情的那个心灵马达,是一个。

可以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在马不停蹄地用他自己的方式力图寻找那块与身俱来的缺失。少了这块心灵的拼图,无论你的人生多么富裕、多么成功、多么美满,它都不能算完整,也都必定是缺憾的。所以,这些问题的指向与其背后的性质,都是指向和归于同一个“一”。那个你可能穷尽一辈子也未能参透的老子所说的“一”。

人生其实就是某个创造了山、创造了水、创造了天、创造了地、创造了我、也创造了你之那个“大脑”,在其中一个叫“四维”的“时空枕头”上,用做梦的形式,完成的一次有血、有肉、有爱之最壮烈的远行……

这就是为什么“人生”与“远行”那么的纠缠不清——因为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如假包换”的远行……人生之户外,不过是这场最壮烈的远行中的远行……

在这样的一次次的远行中,我们重新建立某个遗失已久的内心秩序,找回那个缺席我们人生的敬畏与感恩。在这样的一次次的远行中,我们重新认识我们与大自然、我们与宇宙之外界的关系。在这样的一次次的远行中,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自我、我们与他人、我们与死亡的关系!只有当这些天地人生的“关系”都考及格了,我们才可能为发从容地走完此生这座大山!我们才可能在“无限”的波澜壮阔里,越过此生这条小河!在这样的一次次的远行中,我们可以仅仅只是一个刚开眼的新生婴儿,不被任何知识“污染”、不被任何情仇爱恨左右地睁大那对瞳眸,以最清澈的心、去触摸这个有着多少不被知道的前世渊源之美轮美奂、千疮百孔的世界……

“远行”的故事,人类有那多。它们无不在告诉着我们,什么是远行,和为什么要远行。

《西游记》里的取经,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野夫说的《无所在》,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还有《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以及《小王子》……它们都在生命不同的精神纵向与维度里向人们阐释着“远方”与“远行”的意义,以及它之于我们的重要。让我们知道“这世界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爸爸为什么要去爬雪山?等他回来,我都长大了。”

谁能来告诉一个远足的父亲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远方,留在了雪山上,留在了一个仅仅相识不超过48小时的陌生人身边,他的年仅三岁的孩子,这个必将如一场生命的大雾铺天盖地在她漫长的岁月里弥散不去的问题的答案?我们为什么要远行,就像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我们为什么要相遇?我们为什么要相爱?它们是一个层面之关于“意义”这一人类追问了一辈子的同一课题。人是除了温饱,还要追求“意义”的动物,当人们无法解释那些意义,就发展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哲学”。我们可以很简单明晰地告诉孩子,学习的意义,吃药的意义,我们却无法同样简单明晰地告诉孩子,活着的意义,乃至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完全可以享安求逸,却偏偏将自己义无反顾地“抛”给了比漂泊更艰更险也更远的远方。

“远方”的意义是什么?“远行”的意义是什么?可不可以没有“意义”?可不可以,“存在”就是最大的意义?

意义是什么?如果没有意义,人类将是多么的寂寥。无论你是“王侯将相”地度过一生,还或是“贩夫走卒”地度过一生,都一样要在这丝毫没有贵贱之分的寂寥里受折磨。

“爸爸为什么要去爬雪山?”,这个问题从一个三岁的孩子嘴里被问出来……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有许许多多的十万个为什么,而她的妈妈,却要比其他妈妈多那十万零一个答案;要知道对于一个不玩户外、乃或即便是玩户外的成年人来说,那都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拷问啊。是的,爸爸为什么要去爬雪山?

一个三岁女孩,无意间问出了人生最大的心灵困境里一直被困扰、而不断地需要从日常的按部就班里“越狱”而出的那个和人类心灵有关、和自由有关、和“意义”有关的秘密。

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可以想象她是怎样努力地仰着小脸,希望能从身边的大人那里得到那个答案——就像我为什么要吃药,为什么要识字一样,妈妈也能告诉我,爸爸为什么要去爬雪山?

就像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的一个失去爸爸的男孩,他还在学习几何的年龄,却睁大着双眼,喃喃地追问又追问:人为什么要活着? 有的人活了一辈子,这七个字也没有在他的心中哪怕有一次地被叩问过。正如有的人走了一辈子,我们为什么要远行,这八个字也没有在他的心中哪怕有一次地出现过。

如果生存是为了有一天到来的死亡,那么,显然,生存就不应该是那个终极的、人类一直在找寻的“意义”。一定还有别的,一定还有一个更大的,那个丰衣足食、也解决不了的“意义”。

远行,只是其中的一个“答案”,一个距离答案无限近、需要我们不断地在鹰都无法筑巢的悬崖、以及遥远到分不清是天际、还是地平线的那个“去达”里,不断去亲近、去触摸之那个寻找答案、永无答案的“路途”本身。

雄鹰为这个世界留下的三岁女孩叫YY。当那个关于“远行”的问题在某一时刻巨大地耸立在我们如同一袋坐尸睡肉之面前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是那个心中潮涌着远行的渴望、之充满疑惑的小YY。只不过现在的YY、三岁的YY,心中能装下的那个“远行”,就是快快“长大”。所以,她会在“爸爸为什么要去爬雪山”的后面,那么顶真地想要确定一个她能想到的事实,那就是,“等他回来,我都长大了”。是的,等爸爸回来,YY也已经完成了她从童年到成年、之那个岁月里最最漫长的一个“远行”而长大了。在“远行”的精神体里,三岁的YY,和她的爸爸从来就没有分开过。三岁的YY,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她正在用“长大”之那个时间长河里的“远行”,与一次空间远行、不小心越出了这个空间维度、之走得太远太远、仍然一定,还在宇宙的某个“大精神”、“大存在”里,继续“远行”的爸爸,相遇,并同在生命长河里沿着时间的线性之跋涉而来的生命远行,我们会用“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来替问“我们为什么要远行?”

这是人生最大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由生至死的一个始终无解的宿问。可以说,我们每一次的远行,都是在试图用一种“可行”的方式,在享受这份“有限”对“无限”的求解。

人类的荒谬处境,需要远行之后,隔着足够的距离,才能反身看清。人世太多的信念,需要足够的社会属性上的“断奶”,彻底的返璞归真,才能透过人云亦云的似是而非,看到那些从无怀疑、也未曾怀疑的信念,原来都是一座座廉价工程里砌来的“牢笼”。

彼地的空气与此地的空气有何不同?为什么一定是彼地的空气才能洗净我们不能脱俗地于身边之名利场里日积月累于心灵的尘埃?为什么一定是彼地的陌生笑脸才能唤醒我们那颗被层层防御包裹的纤尘不染的童心?

从甲地到乙地,云卷云舒,叶黄叶绿,我们要褪去、我们要逃离、我们要跋涉、我们要翻越的究竟是什么?是某个羁绊了我们一生、之没有城墙也无从拆离的那座世界上最坚固的心狱?还是还婴儿般之赤子于天地的那份远非外境条件满足下的“快乐”所能比拟的来自生命底部之连接无限的那个泉眼般的平静与喜悦?

有些人,身体上看不出什么特别,却偏偏心如发丝地“敏感”。这份“敏感”,让他们往往有精神上的洁癖。“洁癖”到了,不得不一次次用青天白日下的另一种逃离,来拒绝同化与蚕食;“洁癖”到了,不得不需要大自然这个“洗衣机”里的一次次淘洗,来清洗那些无处可扔的心理垃圾。

美驴薇婼有一句话:亲人会死,爱人会变,美人会老。很经典。也很残酷。这三个人生的大悲哀,关乎的其实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失去”。也许我们一生的远行,就是为了完成一份对“失去”的接纳。对“告别”的接纳。接纳我们不断在“失去”中完成的长大,接纳我们不断在“告别”中完成的独立,接纳我们不断在告别与失去里、在对这份“告别与失去”的被动、拒绝、痛苦、“接纳”里,最后完成的带着无数缺憾、带着不再我执的放下就随时可以成就的人生“圆满”……

可以说“接纳”是我们人生的一个最大的功课。当我们豪情万丈地奔赴在山山水水的户外想要“征服”自然的时候,自然教会了我们“臣服”;当我们一次次用身体做这个世界的一把量尺、一步步去丈量永无止境的这个世界、想要战胜自己时,自然教会了我们接纳——接纳自己在自然伟力面前的无力与渺小。

亲人离去,浓爱转淡,铅华洗尽……我们何其不幸,不能被美梦收留,可是纵如此,我们也仍然是何其的幸运——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人,可以在如此的历劫之后,还能有一个更大的世界,等着你?等着你一马平川!等着你单刀赴会!等着你把自己倾囊给“惟行走是家园”的那个更大的家园!等着你,去经历肉体之外的另一场出生,让大自然这个更大的生命与我们“混血”。

等着你将无法掌控的时间象限上的生命长度,在我们的意志与梦想里,不断经受一份空间象限上的生命的拓宽;等着你在这份拓宽里,将生命向着一个非时间也非空间所能“经验”的象限与纬度,凿得更深……等着你不断地从甲地到乙地,去归向自然,并在自然的怀抱里,与这位“母亲”认亲;等着你,成为那个风做车轮,心做油门,之用脚“写诗”、用脚“阅读”的诗人;等着你,不忘用一双温暖的手替比你更弱的人擦去眼泪之那份“用脚”而来的写诗、“用手”而来的“行走”;等着你将每一滴热血都“砚墨”与“挥毫”在八方四野之沟沟壑壑、大江南北的英雄梦想里!

奥古斯丁说:“世界是本大书,那些从来没有旅行过的人,仅仅只读了这本书的第一页”。是的,他说的远行魅力,关联的是世界的广阔性……而除了这份“广阔性”之外,有一本作者送我、也是我的枕边读物之《生命在路上》的书,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给了我另一个视角,它告诉我们,我们不仅需要现实意义上的生活,还需要审美意义上的生活。我们既隶属于“有所在”里的一份柴米油盐,我们也隶属于“无所在”里的那个远行与诗歌……

蓝的大海,绿的林涛,白的雪峰,黄的大漠,褐的远山,黑的岩崖,红的花丛,金的沙滩……以及无论到哪,无论身边是否“空无”或“荒凉”到了连文明社会的手机信号也成了天外之物,那个月满空山花满天之满世界的花与月,一定是,还在你触手可及的身边。那个看不尽雾的山岚、镜的湖面、柳的岸堤,烟的平原的世界,那个“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世界,那个“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世界,那个与天地精神独往来之“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世界,那个一花一草、一石一木皆为禅的世界,那个一滴水里的空壁回音,那个一掬水里的叮咚玉碎,那个一挂清涧里的幽幽泉响,那个一匹瀑布里的万马奔腾,那个不知出处何来、乃或何物的长啸,那个天一亮,到处都是鸟鸣,天一暗,到处都是虫唱的天籁世界,那个将自然万物与山川大地的感怀、全部用纯净得让人心痛的陶笛之音来涓涓细诉的宗次郎的灵感的世界,那个热爱生命不仅仅只是热爱自我,热爱风景不仅仅只是热爱自己的眼睛的海子的世界,无论你多么的孤单与绝望,一定是,还在你触手可及的身边。而所有这些对色彩、对妙音,之圣物般的收集、向往、与贪婪,便成了我们一次次不再停留的足底之由。

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为什么要远行?因为世界在那里。

在一口气“血拼”了所有这些理由之后,似乎还是觉得没够。其实,远行的魅力或者说意义,从来都不在于那个离去与抵达。每一次与昨天的告别,并不在于明天我们将要去到哪里。而是,从明天起,我所有的身份故事都将被打包。唯一剩下的,是一个被叫做“背包客”的身份。那是一个不需要有个人历史标注的身份。你只需要一张和别人手里一样的机票或者车票,不需要你履历中所有那些给到你人生种种纠结与羁绊的标签。你的无论有多么五味杂陈的心情,都可以顷刻间,回复到一张白纸。

在听过了这个世界最恢弘的这些“交响”之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还想在自然的怀抱里听一听自己内在的那个细小如猫的声音;在伎俩满身之“用脑”的智慧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的价值主流之后,我还想在身体与汗水的极限里,与直觉背后之最原始最纯净的智慧相遇;在实现了一次次雪山登顶之后,我还想在丈量大山的每一步里,也能不受干扰地爬上内在的那个“喜马拉雅”;在“宅”了几十年的屋子里,以为这就叫“到家”了之后,我还想因为这份身轻心邈、扑进自然的远离,狠狠地“品尝”和“体味”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那个“家”和“回家”,什么才叫“远离”是为了更好地“拥有”——而以前一直在家中从客厅到卧室、从厨房到卫生间的那个人,实际何曾在家里呆过啊;那里落脚的,不过是一个旅馆里的常住客人……

亲爱的,让我们在一年365天,享受了365天之阳台上的风景之后,在激情的涧水,年复一年地于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淌过,流逝到我们也不知道去了哪里的沧海桑田的地方,还能一点点记起那个英雄不死的“背包客”的梦想好吗?让我们在这个英雄梦里,将生命,远足成一场场凭栏听涛里的无限“眺望”与“共舞”,远足成一部没有固定版本、永远在路上、也永远待续的最神奇“传说”,好吗?!
让我们一边吟着来自胡香之下面这美好的诗句,一边走在“山桃花正在开放”的路上……

发表在 爱好, 醉生梦死, 旅游 | 留下评论

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自作郎中

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因脾虚失运,水湿停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则应以祛湿为主,兼以运脾。

脾虚呕吐

【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病机病理】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

【治法】健脾和胃止呕。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在五行中 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 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 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症候。《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发表在 饮食, 健康与保健 | 留下评论

星座运程

 上围脖之后发现很多朋友几乎都转星座运程,那多少都些那么相信吧。

那么,星座运势到底是写什么的?假如它丝毫反映不了运气。

其实星座运势跟你一样,随时随地随意在自言自语并自圆其说,满足你填补心理安全感的需求,而你的恐惧和渴望便化为心理暗示投射进星座运势里面。就这样,一日日,一周周,一月月,一年年,你越期待在他人、他事、它物上获得认同与快感,越沦为他们和它们的傀儡,而你自己早已丢了。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在意自己丢了,只要死亡尚未来临,一般是无所谓的。不过真的很抱歉,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指的是自己。自己是一个高深的话题,并非现代文明经常鼓吹的“相信自己”的“自己”。端的是各自因缘。

  你是否把自己丢了?

事实上,人有什么心念,就吸引或制造相应的境遇。这已经不是秘密,这已经不是神话,这已经不是幻想。可是,难就难在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盯着自己的心念看,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盯着自己的心念看,不是每个人都细心地盯着自己的心念看,直至融入生活和生命。你想好运,你想发达,你想爱情,你想聪明,你想睿智,绝对不是依靠看看星座运势就能明白或实现的,除了看自己,别无它法。当然,大实话很少人喜欢听。

发表在 想说就说 | 留下评论

凭着爱


原来阿梅都唱过这首歌,还不止一次;她唱的当时,会不会有更深的感触呢?她才是那个始终相信爱的女人,坚强地抱着希望,以为凭着爱,总会有出路。然而,她却根本没有机会到老。

发表在 音乐 | 留下评论